首页>资讯 > >正文

循着“玉楮流芳”展,为古文献寻找失散多年的亲眷

近日,上海博物馆推出馆藏宋元古籍展 " 玉楮流芳 ",共展出了 66 件产生于宋元期间的馆藏文献,类别包括写本、刻本、拓本,涵盖了古代文献生产的全部方式,可谓琳琅满目,美不胜收。又据不完全统计,这次展出的展品中,有 50 件左右是第一次展出,故而对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而言,此次展览无疑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盛会。

事实上,展览不仅是对于文物的简单陈列,也是对于过去研究的展示和总结,更是触发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的良好契机。大约十几年前,我曾经写过一篇《寻亲记》,后来收入到论文集《古艳遇》中。在那篇文章里面,我写到:" 每当社会动荡的时候,总会出现亲人离散、长物散佚的情况。而等到了国泰时平之际,大家又往往想尽办法来团聚,人是这样,东西也是。对人而言,由劳燕分飞而至破镜重圆,相对来説容易一些,因为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。而对于物品来説,由聚而散,再复相聚,则难度要大一些,需要有心人来帮助完成,图书典籍尤其是这样。话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,主要就是通过各类典籍的记录留存至今的,但存佚聚散,也总是以各类典籍最甚。尤其是近代以来,战祸不断,汉家文物,更是饱受摧残,牛弘 " 五厄 " 之说,已经远远不能概括我国典籍之散亡情况了。因此,对于典籍的聚散分合,需要我们更多地留意,来帮助它们重获团聚,乃至退而求其次,帮助它们得知彼此间的切实消息。" 并指出,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康有为《大同书》手稿,宋毛晃增注、毛居正重增的元本《增修互注礼部韵略》,鲁訔编次、蔡梦弼会笺的南宋嘉泰开禧间建安刻本《杜工部草堂诗笺》五十卷所附录的年谱二卷、诗话二卷两册,都可以与其他收藏单位的对应藏品合璧。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同一部书,而因种种缘由被迫仳离的。而后两者,就可以在此次展览中见到实物。


【资料图】

但当年因条件所限,很多藏品信息还不够透明,因此这一寻亲工作实际上并未完成。随著展览工作的展开,我们欣喜地发现,这次展出的展品中,还有几种可以找到他们失散已久的亲人。

北宋开宝六年癸酉(973)杜遇金银字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。此经全本七卷二十七品,上博所存系第一卷卷端佛画及题记,原为经摺装,现以所残存三幅改裱为手卷。又存卷五全卷,有 " 南海康有更生所藏金石书画 " 朱文方印。而上海图书馆又藏本经卷六(812442),首题:妙法莲华经卷第六(金字)。中存:随喜功德品第十八(金字)、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、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、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、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、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。尾题:妙法莲华经卷第六。下朱笔题:" 董诰 "。又存题记:" 信佛弟子杜遇,特发志诚敬写金银字《妙法莲华经》一十部。/ 奉为四恩三友普及一切有情自他,同得福德智惠二种 / 庄严,读诵见闻俱登佛果。时开宝六年癸酉六月十二日题。" 此卷扉页亦存佛画(缺半幅)。卷端钤不规则菱形朱印:" 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国行六十万里 "。卷尾钤 " 万木草堂 "" 张子武 " 印各一方。与上博所藏两本题记完全一致,故知应为同本,当于上世纪 50 年代上海文管会分家时分藏两处。

上海博物馆藏《妙法莲华经》,北宋开宝六年,杜遇写本

" 大和宁国藏 " 本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这一本为 " 八十华严 ",卷中所标之 " 大和宁国藏 ",缘起及具体情形尚不详。然《秘殿珠林续编》载此 " 大和宁国藏 " 两卷,分别为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十,千字文帙号 " 平 ";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三十七,千字文帙号 " 育 "。又国家图书馆存此藏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五,每纸三十行,行十七字,千字文帙号为 " 平 ",有 " 乾隆御览之宝 "、" 三希堂精鉴玺 " 等印。2019 年,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上亦出现两卷《大和宁国藏经》,分别为《华严经》卷五十一与卷五十二,千字文帙号 " 首 "。耶鲁大学存有日本耶鲁学会所赠该藏该经卷第二十一,另据京都大学梶浦晋博士调查,日本诸藏目中记载约 26 件《大和宁国藏经》,惟其存世情况如何?尚需进一步探研。李际宁先生以为,以目前披露诸卷而论,知 " 大和宁国藏 " 特点有二:一是所收仅系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八十卷本;二是所用千文帙号与《辽藏》同,为 " 平章爱育,黎首臣伏 "。

南宋绍兴十六年(1146)刻本《大方广佛华严经疏》六十卷存卷十六,南宋两浙转运司刻本《大方广佛华严经疏》一百二十卷存卷五十四、卷一百一,南宋刻《金刚记外别解》四卷存卷二。此三种均为叶恭绰旧藏。其中第一种,现在日本静嘉堂存卷一至五,卷七至九,卷十一、十八、二十、二十九、三十,共十三卷。又卷一、卷二、卷三后分别存有绍兴十六年、绍兴十五年请印愿文,又卷二十九有未标注时间之请印愿文。第二种两浙转运司刻本《大方广佛华严经疏》,今日本静嘉堂存卷二十一、卷二十二、卷三十、卷三十一、卷四十七、卷五十四、卷五十六、卷五十七、卷六十三、卷六十五、卷八十四、卷八十五、卷八十六、卷九十、卷一百一、卷一百四、卷一百五,凡十七卷。各卷皆非完卷,残文差次不齐。又日本御茶之水图书馆藏此宋两浙转运司刊本《大方广佛华严经疏》卷五、卷四十一、卷四十五,凡三卷。又苏州博物馆存卷一〇九。第三种《金刚记外别解》,日本高山寺存卷一、卷三、卷四及卷二第十七张至第四十五张。与此本恰可补足。而日本所藏部分,已被日本 " 文化财审议委员会 " 确认为 " 日本重要文化财 "。

金皇统九年至大定十三年(1149 — 1173)解州天宁寺刻赵城金藏本《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》一卷《佛说弥勒来时经》一卷。众所周知,现存赵城金藏系赵城广胜寺请印本,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 4815 卷、上海图书馆有 12 卷、北京大学 7 卷、上海博物馆 2 卷、广西博物馆 2 卷、河北大学图书馆 1 卷、中国台湾地区 3 卷。此外,日本各大博物馆和高校图书馆等藏有 40 多卷,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 1 卷。此本之两卷,不见于国图藏品中,当为其中逸出者。赵城广胜寺印本为元中统二年(1261)补刊本,当时广胜寺首僧主美主持 " 广胜寺印藏经会 " 募捐,自燕京请印。再由赵城当地庞家经坊粘合装裱,加装刊有 " 赵城县广胜寺 " 右耳之 " 释迦遗教图 " 或名 " 释迦涅槃说法图 ",现存赵城藏,基本全是这样的面貌。

上海博物馆藏赵城金藏《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》等两卷

宋刻《后村居士集》,存卷十九至二十《诗馀》,为黄丕烈、汪士钟、蒋祖怡、吴湖帆旧藏。按:国家图书馆藏同版宋刻《后村居士集》,存卷 17、18、43、44 四卷。为汪士钟、缪荃孙、蒋祖怡、郑振铎、陈君葆旧藏。汪士钟的《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》有《后村集》六十卷,或非此本。但当时此书应该已是残本,汪氏判断失误也非常有可能。又据《艺风藏书续记》,缪荃孙藏本原为卷 40-46 七卷,其中第 46 卷曾见上拍。根据藏印,可以判断,这些残卷与上博本本都为同一部。现可见国图所藏部分残卷,与上博本不仅藏印多合,又有相同的朱笔校改痕迹。

北宋拓《集王圣教序》一册,十八开。剪裱本。八行 " 百重寒暑 " 之 " 重 " 字中间 " 田 " 部完好无泐;十五行末 " 圣慈所被 " 之 " 慈 " 字完好,惟起笔与斜贯的细裂纹重合,右上角未泐," 丝 " 部字口爽利;二十一行 " 久植胜缘 " 之 " 缘 " 字左下不连石花;二十四行 " 波罗蜜多心经 " 之 " 蜜 " 字中间 " 必 " 部完好,下 " 虫 " 部有一点;二十九行 " 尚书高阳县 " 之 " 尚书 " 二字完好;三十行 " 文林郎 " 之 " 林 " 字已有极细裂痕。为北宋拓本。册尾有董其昌跋。经张应召、清内府旧藏。张应召旧藏本,向来根据上海图书馆藏本末李守跋,以为仅存二本,一为旧装本,即上海图书馆本,存王际华、翁方纲跋,曾经清内府藏;又有整装本,经李守改为剪裱本,校上图本拓工较佳且略早,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。今上海博物馆藏本,亦为张氏旧藏,钤 " 南唐张应召家藏图书印 "" 石蒲斋书画印 "" 乾隆御览之宝 "" 宣统御览之宝 "" 宣统鉴赏 "" 无逸斋精鉴玺 "" 桢卿父 " 等朱文印," 懋勤殿鉴定章 "" 宗伯学士 "" 董玄宰氏 "" 冯可宾印 "" 张应召印 " 等白文印。著名碑帖专家仲威先生以为,较上图本而言,上博本不仅传拓时间更早,且存董其昌手跋,又有懋勤殿、宣统等内府藏印,故价值更高。又此本系明库装本,可知明时李守虽为张氏友人,其实对于张氏所藏并非完全清楚,如这一本他就未曾目睹。此本之精良过于向以名品著称的上图本,与此次同时展出的吴乃琛旧藏本、王文治补录本,都是北宋拓本,良堪宝贵。

上海博物馆藏宋拓《集王圣教序》册

宋拓《大字麻姑仙坛记》,存二开。《大字麻姑》原碑早已不知去向,现存宋拓约十本左右,分藏海内外。上博存此残本字口清晰,拓工也较佳,只是仅存二开,实在令人遗憾。但令人欣喜的是,据仲威先生见告,上图存有赵之谦题跋沈树镛、龚心铭递藏本,据同治三年(1864)赵跋:" 均初同年以重贾购此相示,乃得见是刻真面目,诧叹累日。旧裱剪贴,已失七十八字…… " 今此二开,正与上图本相合,本系上图本的第 14、23 开。160 年前,赵之谦就在遗憾的缺失,竟然在今日得以弥补。虽然仍旧分藏两地,但不过十几分钟的车程,便可团聚,不能不说是金石奇缘了。

上海博物馆藏宋拓《大字麻姑仙坛记》

宋拓《兰亭续帖》存二册,大致为此帖前半部。第一册自汉张芝草书至五代郭忠恕,共 41 帖,末有董其昌、王文治跋。第二册存 " 兰亭续帖卷第三 " 之题首,主要是王羲之帖,卷末有王世贞题跋。此册系王世贞当年集合三种古帖而成,有不属于《兰亭续帖》的部分,如第 17-22 帖,显然为另一刻本。而 23-26 帖则为宋高宗赵构所临王右军书,又为另一刻本。都与《兰亭续帖》无关。2016 年 4 月,故宫自孟宪章处购得该帖残本一部,存卷 4、5、6 三卷,与上博本除少量重复之外,基本可成全帙。《兰亭续帖》的刻时、刻地及底本来源,现在还不能确认,故而南北两残册合璧,可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文本依据,可以说是相关研究起步的基础。

上海博物馆藏宋拓《兰亭续帖》

总而言之,文献的合璧需要很多契机,展览无疑就是其中之一。以此为开端,通过进一步挖掘、研究,让更多的 " 同胞 " 和 " 表亲 ",其实也是我们研究人员的一项重要使命。

作者:柳向春(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)

展厅图片为叶辰亮拍摄

编辑:范昕

策划:范昕

责任编辑:邵岭

* 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标签:

相关阅读